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是为了通向美好生活——“老学校”与“新空间”的扬州故事 | 头条

2017-11-04 陈文艳 新校长传媒



“建筑,是为了通向美好生活!”这是我认同的关于建筑的描述。因为它呼应了多年来我对学校空间建设、文化传承衍生及教育生活构建的梦想。


2015年,扬州市梅岭小学花都汇校区正式立项,学校隶属的扬州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为凸显儿童存在、彰显教育价值,将占地面积100亩的新校区建设主体确定为学校,这意味着学校将主导并全面参与这一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学校的整体建设。


那么,这该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三年来,这个浩大的空间成了我们思索、构建教育梦想的巨大而特殊的实验场,让我们结结实实地体验了一次为了通向更好的教育生活的跨界,对我们而言,这是一次极其艰难也极富诱惑的、成全我们所有遐想并“任性”表达的机会。



一、我们为经历生活而来——学校空间的哲思


我们以为,好的建筑一定是有灵魂的,这灵魂是在赋予了人的生活的全部理想和愿景之后散发出来的温度,它使建筑摆脱了冰冷的钢筋水泥的宿命,实现超越,得以成为伟大和永恒。学校建筑也当如此,它是教育另一种方式的存在,它既应当承载学校无形的文化、办学愿景、教育理想等,同时也应当蕴藏学校有形的具有生命理解的课程系统、特色空间架构、情感表达脉络、生活流转轨迹等,它是可以承载所有与之相关的人的关系的生命体,具有生长性。


但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都是学校中的人所创造的、为着人的存在,学校建筑是我们经历生活的一个个活的空间,它接纳我们,又被我们所激活,在此过程中它超越有限而成为无限,从而获得属于它的生命。


梅岭小学花都汇校区的建设便是如此,在空间上,它是独立的、是崭新的,但在文化上,它又是与经历70年历史紧密关联的、生动印证的,它既是梅岭小学地理教育空间的延伸,更是学校文化历史空间的拓展。对于梅岭小学来说,它不是建筑,它是经由我们创造和经历的生活。我们确认它是“风景里的学校”,我们希望在这里发生的教育生活能够“与美好的一切在一起”。



二、生活应当是有所选择的——学校空间价值的演绎


梅岭小学对教育空间的理解与期待是非常个性化的,所以落地必然是艰难的,所幸的是,在选择学校设计者时,我们遇到了对教育、尤其是对儿童教育有浓厚兴趣、深度研究和独特见解,并拥有哲学研究学术背景的蒲公英教育智库设计师团队,我们以通向美好教育生活为宗旨,在我们共同绘制这所学校建筑蓝图时,就为未来抵达梅岭小学认同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可能。


首先,确定了学校空间价值演绎的基本原则——为了人与他们的生活。


具体来说包括:


1. 为了儿童,看见儿童,尊重儿童;

2. 为了与儿童紧密相关的人——教师;

3. 为了儿童与真实生活的互动和联结;

4. 与梅岭小学的历史文化、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以及未来发展相融。


案例1 主教学区与运动区的设计


主教学区与运动区远景


为了让儿童看到温暖的、他们喜欢的风景,在设计主教学区和主运动区域时,就采用了极富争议的敞开、挑空、退台式设计。主体建筑一层全部挑空,以阶梯式退台将400米环形操场与二楼的主教学区连接起来。


“和美好的一切在一起”形象主题墙


“拆文解字”造字空间


“美的发现”发现空间


空间错落有致,远观教学楼,仿佛是孩子们熟悉的外婆家掩映于绿荫中的楼宇,又像他们在家经常玩耍的积木搭成的城堡,众多阶梯与布满植物的小块平台的共存,改善了生态,丰富了空间,满足了儿童游戏的乐趣,尊重了儿童的天性。而挑空产生的巨大的一楼空间,则被设计成为了学生聚会活动的开敞式大厅、可以自主访问的校史体验馆和诸多有趣的功能教室,它们回应了儿童对空间的审美期待。


其次,确定了学校空间价值演绎的基本策略——融合。


我们高度关注功能性空间、情感性空间、精神性空间的合理安放和妥帖融合,强调这三者的同时在场。


案例2 图书馆的设计


我们将图书馆的正门放在学校主入口的一侧,是想让孩子们一进入学校就感觉到学校犹如圣殿,是他们触摸知识与文明的神圣殿堂。


在内部空间结构上,依然选择了阶梯式方式呈现,但为了关照儿童的心理感受,采用了镂空式墙壁、白色的大型组块式书橱,原木阶梯、桌椅与色泽鲜艳的布艺沙发增加了空间的亲和度,在这个有光的地方,儿童可以自由借阅图书,以自己喜欢的任意姿势读书,也可以提供班级上课、进行主题活动或教师举办个性化沙龙,我们将高处的二楼设计成相对氛围宁静、学院风格的教师阅读区,它尝试满足进入这个空间生活的人体验拥有一座图书馆的需求,以唤醒、激发、提升他们的崇高感和幸福感。


再次,确定了学校空间价值演绎的基本结构样态——利于生发。


在设计中,我们自然引入街区及邻里概念,还原生活,打破传统,充分留白,一切指向有利于生活的发生。


案例3

①多功能异形普通教室

②工作坊式的功能室

③超大空间、主题综合的师生街


师生街整体空间分布图


如果有一面墙会说话


好书分享区


资源分享区


梅岭小学花都汇校区的许多空间设计都颠覆了传统,在这个校区内广布多功能异形普通教室、各具特色的工作坊式的功能室,还有四条超大空间、主题综合的师生街和户外庭院。学生和老师可以选择在教室上课,可以选择在工作坊学习,还可以选择在他们想去的师生街或者户外庭院活动,在这些空间里,遍布具有生长价值的学习资源,合作与交流无处不在,学习与探索可以随时发生,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独立探究提供了便捷。



三、空间是生活发生的场域——学校文化的赋形与在场


空间意义的活化离不开文化赋形,要使学校的空间成为生活发生的场域就必须建立完整的文化系统并将之一一与现实空间实现对应。这又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因为它需要解决整体与部分、传承与创新、内涵与表达、特色与共性等问题。因而,建构新的学校文化系统,打通新空间建设与学校文化之间的关系,实现有机整合和深度勾连是必须逾越的屏障。


为此,学校成立专门的校园文化研磨团队,并与特聘的专业设计团队合作,研制了新的学校文化系统,并同步形成了学校新文化系统与新空间系统的融合方案。


首先,形成新梅岭小学文化系统,选择“与美好的一切在一起”。


以过去为未来,从过去的办学实践中,梅岭小学发现了外在环境所蕴藏的美好,发现了学校发展中的美好,发现了教育使命与价值中的美好,发现了艺术与教育关系中的美好。梅岭小学唤醒了“美好”,“美好”成就了梅岭小学,再次出发时,梅岭小学便自然地选择了“美好”。


选择“与美好的一切在一起”。一是构建审美的物理空间,要从人与物的关系出发,充分考虑空间的建筑形态、功能布局、色彩装饰等与人的感受之间的关联,特别要发挥物理空间对人的影响、引导和塑造的作用;二是要构建审美的精神空间,要从人与人的关系出发,从文化、理念、生活方式等方面营造自然和谐、与个体生命律动相一致的坚实的生活根基,在无形中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创造可能。


于是,梅岭小学凝练出新的办学理念:美的风景,好的教育;

于是,梅岭小学提出了新的育人理念:以自然为师,向未来生长;

于是,梅岭小学希望秉承“向美”姿态,努力实现“发现美、唤醒美、尊重美、敬畏美、体验美、表达美、留下美、创造美”的动人意向。


其次,营造课程型环境、构筑新“梅岭小学图景”,让自然生长成为日常。


多年的教育实践让梅岭小学深深懂得,空间意义的活化一定离不开文化的在场,而文化的最好承载体就是与空间高度融合的活化了的课程,因此,营造课程型环境是实现关键性突破的必由之路。为此,设计组深入研究新学校的建筑空间,围绕学校文化理念系统,形成课程框架,关注时间流变,布设课程节点,植入学习媒介,提供生长性资源,形成有趣的课程体验动线,将文化、环境、课程与人的需要融合,深入挖掘体验互动的可能,力图促成学习的加乘效果,以丰富学校场域中人的生活。


这是教育环节与环境流线对应关系总图:



这是一楼课程节点与建筑空间对应关系图:



这是特色校史体验课程——梅花引上觅光阴的空间示意图:



这是未来每一个梅岭小学的学子们六年中一定要参与、体验、建设的独特课程,从一年级初入校时漫步梅花引,寻找梅岭历史好时光;到过程中每年建校日再走梅花引,展示自己的成长;再到毕业季时,在梅花引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甚至数年后重回学校,他们一定会发现,在那棵植根于梅花引上慢慢长大的苍劲梅树上,依然镌刻着他们儿时留下的成长印记。到那时,谁能不回味童年的美好与丰富,不感恩历史的敏觉与慈爱,不铭记未来的责任与担当呢?


再次,寻求课程实践的策略与方式上的突破。


梅岭小学充分利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感体验方式,让学生通过看、听、闻、尝、触感知世界、认识世界、融入世界,并在此过程中自然生长。


具体来说包括:


1. 晓——凸显想象、倡导调查、启发理解;

2. 寻——鼓励探究、注重实证、提升能力;

3. 创——尊重童心、保护童趣、激励创造;

4. 思——注重反思、评价和回顾;

5. 咏——乐于分享、善于表达。


当学生进入到这个创造性的情境中时,他们将进行个性化的体验并与大家分享交流自己的观点、见解和感受。这种创造性过程的复杂性,将有效改变那种仅仅遵循现有指令、一步一步按图索骥地进行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尝试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主人。


我们为孩子们进行课程体验设计了三个有趣的空间:


A.“交个朋友吧”:这是学校特意为孩子们定制的个性化交友空间,在新的学校,我们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会与他人相处,将会鼓励孩子们结交朋友,而这些空间,将是他们认识朋友、建立友谊、了解社会关系的最安全舒适的场所。


交个朋友“吧”


B.“爱提问的孩子”“梅岭大冒险——小种子漫游记”:这是鼓励孩子们了解学校生活空间、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认识新空间、适应新生活的最佳体验场所。墙上所画的是学校地图,在右边的墙壁上有很多小黑板,方便学生提出各种问题。


“有美与斯”学科体验互动空间


C、“二十四节气酿造坊”——这是安置在学生餐厅里的课程,它是学校食育课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学生们将在这里尝试制作饭菜糕点,尝试酿造果酒米醋,尝试了解民俗餐饮与四季变化之间的关联,调动孩子们的多种感官,让他们接触有真正的烟火味的生活教育。


二十四节气酿造坊



四、“世界在我眼里,我在世界怀里” ——教育遐思的延展


时下,跨界已然成为流行,其实,在这种流行的背后一定蛰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曾经分泾渭分明的业界主动打破领域的壁垒,尝试伸出多个触角,友好地触碰那些陌生的领地,这不是简单的好奇、野心、利益的驱使,而是社会发展对大融合、深互动、紧密勾连的现实需要。因而,教育也该拥有更加开敞的格局!


近日,有幸看到IEAGD建筑系毕业设计国际特展资讯中有这样一则推介:《文学的四重建筑》(作者邱元甫),年轻的设计者希望探讨建筑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和可能性。令人好奇的是,他竟然以安部公房的《箱男》、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弗兰兹·卡夫卡的《审判》这四本小说为基础文本,引入建筑的设计方法与理论,探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及人在建筑中游移的状态,搭配当代性的手法,如复制、搜索、拼贴,进而创造空间现象以及现实中的资讯叠加,用以扩张建筑的语境。


据说,这些年轻的设计师们都将以作品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而当成他们这一代建筑师的理想和责任,他们希望通过建筑物来传递他们的思想,影响这个世界的人们的生活,从而是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我实在难以想象在这样的概念导引下的他们会设计出一个怎样的建筑物来,但我却能够意会到建筑与环境、文化、人以及它本身所承载的功能之间的关系是不可以那么单向度地去考量的了,因此,我们大可以去打开我们的思维,以比较跳脱的方式去理解学校空间建设与文化培塑之间的关系,进而重新理解教育,重新定位教育的核心价值,我们要学习和尝试着去关注学校与周边环境的相融与互动,让教育经由社区发散开去,要学会将多重资源进行整合开发与利用,学校不该是割裂于社会的学校,人也不是与社会割裂的人,教育生活其实就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我们的教育也才不至于走向狭隘与孤立,也才能为通向美好的教育生活找到可能!


最后,再为大家呈现主教学区的其他一些设计:


让“文化墙”与生命一起律动


“我和你 漫步时空”


艺术围栏,猜猜艺术家是谁?


四层 露台种植区


班级认养区


本文中所有设计图,均由蒲公英教育智库视觉艺术事业部原创设计。


如果您有意打造校园文化环境,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人:王樱洁

联系电话:15002333458 / 023-67073687

官方邮箱:xinxiaozhang@126.com


文 | 陈文艳(扬州市梅岭小学校长)

 责编 | 赵方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头条56 35738 56 20169 0 0 6872 0 0:00:05 0:00:02 0:00:03 6871>”内容

部编新教材怎么教?

叫停“作业家长签字” 教师“退出机制”

日本小学生10块钱午餐 浙江开设中医课

毕业演讲 | 一带一路进课堂 | 培养全球竞争力

批判性思维最佳定义 7件浪漫而正确的小事




/ 2017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 /

点击下图,直接了解 ▼

/ 中国最校园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